扁舌蛭

Glossiphonia complanata   Linnaeus
   

  1555  浏览



形态描述

标本采集地 曾在南京玄武湖从椎实螺体上采到标本一条,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从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 以及花背蟾蜍 Bufo raddei Strauch体上得到数条。最近在新疆伊宁市;黑龙江哈尔滨;吉林省吉林市郊江密峰镇;辽宁鞍山千山;四川汉源流沙河;北京昌平得到不少标本。
形态 身体前端尖细,后半部卵圆形。背面隆起,腹面平坦。体长15—30mm,体宽5—9mm。全身共有68环,节Ⅰ—Ⅳ以及节ⅩⅩⅥ和节ⅩⅩⅦ各一环;节ⅩⅩⅤ2环;节Ⅴ—ⅩⅩⅣ为完全体节,各有3个相等的环。节Ⅲ较前两节宽大;节Ⅴ的前两环常愈合,环沟模糊,首环构成前吸盘的后缘。眼3对,在头部的背中排列成两纵列。首对最小或有时消失,位于节Ⅲ的前部,色素杯斜向侧前方。第2对最大,在节Ⅲ的后半部,色素杯向侧前方。末对眼较小,位于节Ⅳ上,色素杯朝向后方或第2、3对眼合并成一对眼。环带明显,具有9环。两生殖孔被2环隔开,雄生殖孔在节Ⅺ和节ⅩⅡ间,即在第25/26环沟上。雌生殖孔在节ⅩⅡ的a2/a3间,即在第27/28环沟上。前吸盘小,口孔在前吸盘的前半部。尾吸盘亦小,呈圆形。
肛门不显,位于第68环的前半部。体色多变,体壁稍透明,背面褐绿或浅棕色,体表乳突成显著的乳黄色。在每一完全体节的中环上有6个,以背中两个最为显著。由前往后似成6条纵行的条纹并且与棕褐色纵线相吻合,这是该种外部的主要特征。腹面灰白色,其前部亦有两条较背中略宽的纵行棕褐色条纹,但颜色较浅并在后部常常消失。浸制的标本常成苍白色,仅可见背部的棕褐色条纹。
口内有管状吻,有时可伸出在外。嗉囊有6对简单不分枝的侧盲囊,其盲端膨大指向后侧,最末一对最大伸向后方并占据节ⅩⅠⅩ至节ⅩⅩⅡ位置。肠有4对薄壁的侧盲囊。在食道后侧有一对发达的唾液腺。雄生殖系统有10对精巢,位于节ⅩⅣ—ⅩⅩⅡ之间的前后嗉囊盲囊之间及肠侧盲囊之下。输精管很长,向后伸至节ⅩⅩ并在该节回转数次,然后转向前通过射精管与其末端膨大部分相连。雌性生殖系统有一对伸至节ⅪⅩ的长袋状卵巢。输卵管甚短,其末端部分稍膨大,雌性生殖孔在顶部(图32b)。

鉴别特征

鉴征 身体前端尖细,后半部卵圆形。背面褐绿或浅棕色,腹面灰白色。在各完全体节的中环上有6个乳黄色的乳突,似成6条纵行条纹,其中以背中两列最为显著并与棕褐色纵线相吻合。3对眼,在头部背中排列成两纵列。两生殖孔被2环隔开,雄生殖孔位于节Ⅺ和Ⅻ之间的沟上,雌生殖孔位于节Ⅻa2/a3环沟上。体内有6对盲端不分枝的嗉囊盲囊和10对精巢。

生物学

生态 栖息于湖泊、池塘以及河川等流动水体里。主要附着子水中石块或水草上,也见于两栖类(中国林蛙、花背蟾蜍)以及螺类(萝卜螺)体上。吸取椎实螺、扁蜷螺和斧足类动物的体液为生,亦能吸食摇蚊幼虫和水栖寡毛类。行动迟缓,稍受惊扰即将身体卷曲成球形,随水漂流或落到水生植物和石块上。春季产卵,含卵的膜囊附于亲蛭的腹面,亦可粘附在外物上。本种是英国和丹麦流水中特有的种之一。在英国的一条小溪内,一年生的蛭在4、5月间产卵,二年生的蛭在3月间产卵。在第一年末,3月份产的幼蛭全部生殖,而4、5月份产的一批幼蛭有40%的个体生殖。多数水蛭在繁殖期后即死去。据记载,扁舌蛭在湖泊1m以内的石底上每平方米可多至266条。种群密度随季节变化,一般在冬、春两季密度低,夏、秋两季密度高。在秋季生物量最大时,达到每平方米0.93g湿重或0.20g干重。由于本种取食生活在有机污染带或亚污染带里的螺类和其它底栖动物,因此是与有机污染关系最密切的水蛭种之一。据Matysiak(1976)对波兰Ner河与Bzura河流域各污染区的调查表明,扁舌蛭是一种较能忍耐污染的种类,其耐污限度为pH8、溶氧3.2—8.4、氧化能力7.3—29、BOD 53.4—31.0、氨氮0.1—0.8、硫酸盐23—135、盐酸盐17—68、铁0.02、磷酸盐0.08、锰0.02—2.5。在丹麦0.69mg/l(25.3℃下)的低氧水体里仍然有少量至中等数量的扁舌蛭,这说明它能长期忍耐水中的缺氧。在苏必利尔(Superior)湖中扁舌蛭可以分布到15—30m的深度。

国内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新疆

其他分布
经济意义